首页 > 文章详情

当“海洋”遇上“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洋实践视角下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
于家宁
出版日期:
2017年6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字数:
11066字
所属图书: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7年卷 总第5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民俗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产生于海洋实践或为海洋实践服务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分布在沿海诸省,主要包含与海洋实践有关的生产生活民俗、民间信仰、祭典与庙会、时岁节日、人生礼仪5类内容。作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民俗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群体性、独特性和时空依附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民俗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主体是群体而非个人,保护方式是经济开发、政治保护和学术研究多管齐下,保护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项目本身还要关注项目产生和存在的时空背景。而海洋实践则带给传承和保护的主体、方式以及内容一些独特“海味”,让它有别于其他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海洋实践

作者简介:

于家宁:于家宁,山东潍坊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社会学。

文章目录
·民俗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民俗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概况
  • (一)民俗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量概况
  • (二)民俗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布概况
  • (三)民俗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类概况
  • (四)民俗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民俗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附:我国民俗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