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传统艺术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评述

作者:
王宇萌
出版日期:
2017年6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3248字
所属图书: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7年卷 总第5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行为的产物,是人类海洋实践的重要产出物。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我国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将传统艺术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和曲艺。就我国国家级和省级的传统艺术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覆盖了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海峡西岸、珠三角地区及北部湾地区。我国传统艺术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主要有渔歌号子、灯舞、龙舞、船模艺术、贝雕、渔鼓等,其具有的特征是地方多元性、群体互动性、涉海性、无形性、娱乐性和变迁性。但随着社会变迁,传统艺术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官方保护工作欠缺、传承群体的萎缩、参与群体有限等问题显著存在,需妥善处理相关问题以缓解各类遗产濒危的现状,激发活力,凸显价值,丰富海洋实践的内涵。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海洋实践

作者简介:

王宇萌:王宇萌,陕西延安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社会学。

文章目录
传统艺术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一)内涵
  • (二)类别及数量
  • (三)区域分布
  • (四)内容及现状
传统艺术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 (一)地方多元性
  • (二)群体互动性
  • (三)涉海性
  • (四)无形性
  • (五)娱乐性
  • (六)变迁性
传统艺术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 (一)官方保护工作欠缺
  • (二)传承群体的萎缩
  • (三)有限的参与群体
·结论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