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疍家,研究已经表明它是一个古老的族群,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自宋代以来疍民就以一个独立的文化群体出现,各种历史文献包括地方志多有关于疍民的记载。”张银锋:《族群歧视与身份重构:以广东“疍民”群体为中心的讨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黄淑娉在《汉族的一个群体——水上居民》中认为:“渔民浮生江海,没有土地,不可能过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文化体系。”同时也承认,“水文化与汉族既有一致性又独具特色,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转引自秦璞、徐桂兰《河疍与海疍珠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第5页。也就是说,疍民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但它的水文化与其他汉族人还是有区别的。张银锋在《族群歧视与身份重构:以广东“疍民”群体为中心的讨论》一文中指出:“疍民长年都在水上居住活动,四处漂泊不定,由于他们教育文化水平落后,没有能力记录谱系发展的脉络,加之生活贫困没有多余的财富维系扩大的亲属关系网络,因而不能像汉人那样建立具有血缘认同的宗族共同体。”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疍民很难去谋求族群认同,但不可否认,疍民具有独特的文化。麻国庆在《文化、族群与社会:环南中国海区域研究发凡》一文中指出:“历史上环南中国海区域内各个族群的交流互动可以大致分为几种类型:一是瑶族、畲族、苗族等民族在我国西南和华南及中南半岛的扩散;二是汉族的各大民系(广府、客家、潮汕和福佬等)近代以来遍布于东南亚,或者通过东南亚流动到世界各国;除上述居于山地、平地的社会外,还存在岛屿社会和水上居民社会。要深入讨论环南中国海内部的文化网络和社会组织,就不得不首先弄清楚这些复杂的族群关系。”麻国庆:《文化、族群与社会:环南中国海区域研究发凡》,《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该文首次把水上居民社会纳入环南中国海区域内族群的交流互动关系,与其他民族和族群相提并论,反映出学界对水上居民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