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表征与文化解释的观念
作者:
赵旭东
出版日期:
2010年8月
报告页数:
37页
报告字数:
43839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五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8.163-199
徐冰
摘要:
本文总结文化不是一种先赋的素质倾向,而是一种知识的获取。我们因为获取了某种的知识而有了某种的文化,我们当然也可能因为接受了一种新的知识而有了一种新的文化,而其中能够使我们有这样一种获得知识的直接媒介就是表征。表征不是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在时常发生改变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外部公共表征有不同的心理表征,这样的心理表征又通过个体的言说、书写与行为表现而形成了新的版本的公共表征。在这个过程中,表征的传递使文化成为可能。如流行病的传染一样,表征担当起了文化“病毒”的角色,其将一种文化里的知识传递到另外一种文化里,并成为这一文化里知识储备的一部分,并为这一文化里的人们选择某种知识提供了多一次的选择机会。
关键词:
表征
人类学
文化解释
作者简介:
赵旭东:
相关报告
埃塞俄比亚咖啡仪式的多元文化表征
历史社会学中的文化与意义
作为人类学方法论的“文史哲”传统
被藏起来的悲观
村庄权威与集体制度研究综述
云南“过桥米线”研究绪论
全球化、都市化与文化变迁
家庭继替的区域类型差异
寻找人类美好家园:马克思的求索
地势、民族志和“本体论转向”的人类学
文章目录
·
回到经验的人类学
·
如何思考本土人的思考?
·
心中的文化
·
表征与物质主义
·
解释与相似性
·
心理表征与公共表征
·
作为表征传递基础的学习与记忆
·
表征的流行病学
·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