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关系型记忆与义务型记忆——知青集体记忆的文化维度
作者:
刘亚秋
出版日期:
2021年5月
报告页数:
42页
报告字数:
34520字
所属图书:
社会发展与中国现代化新征程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5.301-342
张翼
摘要:
本文通过对知青群体回忆内容的梳理,归纳出知青集体记忆中的一些结构性特征,进而提出关系型记忆和义务型记忆的概念。具体而言,关系型记忆是指知青的回忆内容多受到“关系”的规制;“关系”往往是触发其历史回忆的关键节点,促成了知青回忆的主流特征。义务型记忆是通过特定类型知青的“忏悔”记忆归纳出来的;一些知青对过失的讲述并不是出于某种兴致,而是来自文化的压力,即来自社会中善必然受到鼓励、恶必然受到惩罚的观念。而关系和义务这两种记忆的结构性特征也是依赖于特定文化结构的,例如关系型记忆背后的文化结构包含着“以和为贵”“推己及人”的思想,义务型记忆背后的文化结构在本文中则主要指向“报”的思想。
关键词:
知青
社会记忆
关系型记忆
义务型记忆
记忆结构
作者简介:
刘亚秋:
相关报告
源村的丧事
陕北地区家族研究综述
口述记忆的主体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
乡村社会中社会记忆的传承——基于江北刁村的研究
流动
社会记忆结构
亲历者与旁观者的性别记忆
在城乡缝隙间的边缘性记忆
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婚姻研究(1968~1980)
社会生活正常化: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化”
文章目录
·
问题的提出
文献回顾
(一)记忆的权力观
(二)记忆的文化观
(三)中国社会记忆研究及其局限
关系型记忆与义务性记忆
(一)关系型记忆
(二)义务型记忆
结论与讨论
(一)知青群体的记忆结构:关系型记忆与义务型记忆
(二)一个引申:记忆结构中的公平观及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