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社会生活正常化: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化”
作者:
陈映芳
出版日期:
2015年12月
报告页数:
29页
报告字数:
25454字
所属图书:
家庭与性别评论(第6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2.16-44
吴小英
摘要:
“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让家庭为个人承担责任”,这些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有效经验。本研究尝试以历史社会学路径重新解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社会转折。论文从对参与撬动历史转变的云南知青回城运动的案例解读入手,分析说明社会转折的发生,是以当时人们普遍渴望改变生活的共同情绪和诉求行动为背景,以上上下下对共享的社会道德资源的挖掘、动员为重要方式的。论文通过对当时政府出台的以家庭为主题的政策群的分析,说明社会转折时期存在一个在上下互动中形成的家庭化运动,从这一现象可以发现社会实现转折的重要机制,但从中也可以看到隐含于此过程中的、需要我们反思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政策
家庭
国家
运动
知青
作者简介:
陈映芳: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相关报告
家庭主义、去家庭化和再家庭化:福利国家家庭政策的发展脉络与政策意涵
家庭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互补
导论:目的理性笼罩下的幸福感
第二节 国外的家庭政策与政府的家庭责任
第一节 家庭政策的概念和体制
第三节 法国家庭政策:多子多孙多福利,政策目标多元化
关系网络与日常性公民社会运动——绿街集体抗争研究
妇女参政运动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民精神的新走向
新中国的性伦文化研究(1949~1978)
文章目录
·
导言
知青返城运动中的“回家”叙事
知青返城运动的历史情景
“家”的道德资源如何被动员
特殊历史时期的政策群 让个人回归家庭
围绕家庭生活的政策群
国家—家庭—个人关系 被调整的失衡状态和被维系的价值地位秩序
家庭责任被强化
如何理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转折中的家庭化?
社会转折中的“社会生活正常化”
“人的解放”的历史局限
必要的反思 “家庭化”的多重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