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新中国的性伦文化研究(1949~1978)
作者:
李巧玲
出版日期:
2012年1月
报告页数:
50页
报告字数:
37185字
所属图书: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一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1.181-230
梁景和
摘要:
新中国成立30年,人们的两性观念和行为都在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政治斗争的压制下进入误区。两性关系从私人领域扩大到公共领域。此外,文艺作品中与爱情、性爱有关的内容也遭到批判和围剿。在此期间,性教育遭受极大阻力,尽管部分学者、周恩来总理极力促成中国性教育科学化、规范化,但依然遭受到保守封建观念的层层阻碍。这一时期,虽然男女社交更加开放,贞操文化遭到批判和反对,但理念带来的生活变化十分有限。
关键词:
性教育
知青
性伦文化
贞操文化
作者简介:
李巧玲: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法社会学。
相关报告
社会生活正常化: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化”
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婚姻研究(1968~1980)
在城乡缝隙间的边缘性记忆
亲历者与旁观者的性别记忆
社会记忆结构
关系型记忆与义务型记忆——知青集体记忆的文化维度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性教育的兴起
20世纪上半叶教育界对性教育的讨论与实践
进步知识分子的性教育文化观
现代性教育兴起的二重归因和性话语的三重解析
文章目录
性伦文化中观念与行为的误区
观念的误区
行为的误区
两种误区造成的后果
性“逆反”现象的出现
性伦文化的政治批判与文化围剿
性伦文化的政治批判
性伦文化的文化围剿
成立30年的性教育
(一)中国传统的性教育
(二)新中国初期的性生理教育
(三)性的“人格”与“中性”教育
男女社交与贞操文化的演变及历史局限
(一)新时代的男女社交
(二)贞操文化的变革
(三)性伦文化变革的历史局限
结语
(一)性伦文化变革的特征
(二)历史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