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底层”的空间生产——以广州兴丰垃圾场拾荒者为例
作者:
李翠玲
出版日期:
2021年7月
报告页数:
30页
报告字数:
28334字
所属图书:
人类学与中国社会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7.34-63
周大鸣
摘要:
本文在深入的民族志调查基础上,以广州的兴丰垃圾场的拾荒者群体为例,探讨“底层”的空间生产。拾荒者的社会关系主要涉及与国家、市场、拾荒老板、当地村民的关系,以及拾荒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本文还从身体角度探讨拾荒者的主体经验。主流社会对于拾荒者的认知亟待改变与矫正,应以积极正面的话语重构拾荒者形象,这一点对于维护拾荒者的尊严意义重大。
关键词:
社会关系
主体经验
垃圾回收
作者简介:
李翠玲:
李翠玲,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相关报告
安徽省钱庙村的文化和习俗
第一部分 “生存”:传统时期的农民行动导向
《李村:就近城镇化与地缘圈的重构》参考文献
李村研究总结
断裂与脱节、互动及联结:城乡李村间的关系
业缘与社会:地缘圈的存续何以可能(二)
地震对灾区社会关系的影响研究——以绵竹市清平乡为个案
家庭内外:地缘圈的存续何以可能(一)
《黄村:乡村工业化与村庄的重塑》参考文献
就近城镇化的社会后果
文章目录
·
导论:中国研究的底层视角
·
底层研究脉络及其空间转向
·
探访“垃圾村”
底层空间的生产
(一)拾荒者的社会关系
(二)内部主体经验
(三)与拾荒者相关的话语及想象
·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