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后扶贫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理念嬗变及传播创新
作者:
崔磊
出版日期:
2021年8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字数:
12374字
所属图书: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0)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8.197-211
李霞
王伟杰
王月月
肖远平
柴立
摘要:
相对贫困是我国2020年后贫困治理的主战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综合性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资源和文化成本,必须积极参与相对贫困治理。为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效能,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效益,缓解经济结构性相对贫困,本报告通过对品牌保护政策法规演进、概念名词的规范、品牌形象的建构进行梳理,分析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进而提出量身定制,提升品牌化运营的精确度;深挖精髓,提炼核心品牌符号和价值;创新驱动,加强品牌形象的创意开发;明确主体,增进品牌价值的知识产权保护等途径,以构建后扶贫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创新体系,服务于综合性贫困治理政策体系。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文化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创新
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
崔磊:
历史学博士,铜陵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传播。
相关报告
2020~2021年南宁市文化事业发展状况分析及展望
贵州传统美食制作技艺类非遗扶贫开发路径研究
徽州文化产业化发展分析
东北三省乡村文化产业振兴问题研究
甘肃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唐买社吊 指尖拾遗音:非遗文化产业助乡村振兴
天才妈妈项目在非遗传续中助力农村妇女的发展
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及路径研究
花瑶传统手工艺助推当地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青海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以湟源县为例
文章目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保护的缘起
(一)政策法规的演进
(二)概念名词的规范
(三)品牌形象的建构
现有保护模式及其品牌构建趋向
(一)抢救性保护与生命化趋向
(二)生产性保护与产品化趋向
(三)整体性保护与系统化趋向
(四)服务性保护与数字化趋向
后扶贫时代非遗品牌创新体系构建
(一)量身定制,提升品牌化运营的精确度
(二)深挖精髓,提炼核心品牌符号和价值
(三)创新驱动,加强品牌形象的创意开发
(四)明确主体,增进品牌价值的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