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土地集体化与农村传统大家庭的结构转型

作者:
王天夫 王飞 唐有财 王阳阳 裴晓梅
出版日期:
2021年9月
报告页数:
28页
报告字数:
24604字
所属图书:
家庭与性别评论(第1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研究以年龄在7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的口述史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土地集体化之前、50~70年代的土地集体化时期与70年代末期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农村家庭生产与生活情况,以及这三个时期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中国传统大家庭向小家庭的转型并不是由工业化促成的,而是土地集体化过程彻底改变了传统家庭生产与生活的组织方式,改变了父权制度下的代际关系与结构,进而启动了家庭结构转型的历史进程。最后本文指出,这一解释有别于经典的家庭变迁的“现代化理论”力,强调除工业化外,其他形式的社会变革也带来了独立于工业化之外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工业化传统家庭土地集体化家庭架构

作者简介:

王天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兼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及数字社会等。

王飞:王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

唐有财: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市徐汇区凌云社区基金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王阳阳:王阳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

裴晓梅:裴晓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084)。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
家庭结构变迁理论与中国家庭变迁
  • (一)“趋同理论”及其修正
  • (二)作为生产与生活共同体的中国传统家庭
  • (三)传统家庭的生命周期与结构
  • (四)土地所有制变化与家庭结构转型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土地集体化与家庭组织结构的转型
  •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土地私有时代
  • (二)20世纪50~70年代的土地集体化时代
  • (三)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新时期
讨论
  • (一)工业化、家庭生产和生活组织形式与家庭结构转型的复杂关系
  • (二)中国家庭结构转型的时间节点
  • (三)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没有回归大家庭模式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