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

作者:
王春光
出版日期:
2021年12月
报告页数:
29页
报告字数:
18537字
所属图书:
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村民自治建设的制度性缺陷在于忽视了乡村社会公共空间的作用。公共空间本身就是一种自治方式,它对公共权力的授权和使用都具有独立的约束力量。在我国农村,并不缺乏发展公共空间的可能性和基础,国家应该给予很好的挖掘和培育。本文剖析的J村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公共空间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轨迹以及对村民自治建设和村庄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

村民自治民间组织公共空间社会舆论乡村精英

作者简介:

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农村社会学、农村流动人口、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海外移民等方面的研究。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的研究,先后出版《社会流动和社会重构》《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中国城市化之路》《巴黎的温州人》《中国农村社会分化和农民负担研究》《移民空间的建构——巴黎温州人跟踪研究》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中国人口科学》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文章目录
研究问题和假设的提出:对村民自治建设的反思
  • 1.村民自治制度及其建设的制度性缺陷
  • 2.村民自治与社会公共空间
·J村的基本情况
乡村精英与乡村社会公共空间
  • 1.社会经济变迁与乡村精英的产生
  • 2.乡村精英的回流与乡村社会空间的拓展
  • 3.乡村社会公共空间为乡村精英提供了活动舞台
·作为乡村社会公共空间载体的民间组织
·社会舆论是乡村社会公共活动的合法依据
·各种力量在乡村公共空间发展中的博弈与相互制约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