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李村老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特性

作者:
仇凤仙
出版日期:
2022年4月
报告页数:
4页
报告字数:
3194字
所属图书:
倾听暮年:李村老人日常生活实践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对李村老人日常生活实践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和分析,探讨了李村老人日常生活实践的主动适应性、内卷性和实践层次的逆向化等特征,并进一步指出李村老人日常生活实践面临的困境和前景,引申出生活理性的普适性和生活理性的解释张力这两个问题。
关键词:

日常生活农村老人乡村转型生活理性

作者简介:

仇凤仙:仇凤仙 1979年1月生,安徽泗县人,社会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督导专业委员会理事,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在Ageing & Socie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Sciences、《公共管理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等SSCI/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一代农民工可持续生计研究(17BSH137),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村老人社会适应性实践研究——基于日常生活研究视角(AHSKY2015D62),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农村贫困老年人日常生活实践研究,主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农村社会学(2018mooc171)。

文章目录
·李村老人日常生活实践的主动适应性
李村老人日常生活实践的内卷性
  • (一)资源效益的低下
  • (二)情感支持的依附性
  • (三)土地资源保障的有限性
·李村老人日常生活实践层次的逆向化
生活理性的若干探讨
  • (一)生活理性的普适性
  • (二)生活理性的解释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