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2021~2022年北京市“七有”“五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
陈建领 唐志华 向德行 秦涛 韩亚楠
出版日期:
2022年8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2724字
所属图书:
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21~2022)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研究探索“七有”“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成果转化,从政府评价、大数据评价角度,分别对应市区和街道两个层面,分类设置评价指标,一方面从城市格局、职能条线、基层治理单元方面推进全面认知,精准认知政府作为、市场行为、社会参与对于民生服务保障的影响程度,全面认知全市“五性”发展的均衡性;另一方面辅助城区、街道了解辖区内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认清自身短板、优势和群众需求,为提高民生保障质量提供实际的操作标准和政策建议。本文提出,为了更好地利用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厘清各项公共服务政策的目标群体、服务标准、推进机制,特别是理顺政策措施的逻辑关系,增强政策体系的科学性。

关键词:

北京社会建设民生保障城市治理

作者简介:

陈建领: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管理学博士,研究员、高级政工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建设、社会治理。

唐志华:男,高级政工师,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处长、北京市民政局社会建设综合协调处处长,一级调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毕业;曾就职于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2008年进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从事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工作,主要研究涉及社会建设统筹协调机制、政府购买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社会体制改革等;参与编写了《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中国社会建设报告》等系列蓝皮书。

向德行:北京市总工会机关党委一级调研员。

秦涛: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北京市民政局社会建设综合协调处副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建设、社会治理。

韩亚楠:北京社区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社区部部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建设、社会治理。

文章目录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制定“七有”“五性”评价指标体系,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首都形成生动实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 (二)研究制定“七有”“五性”评价指标体系,是推动政府工作机制创新,实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工作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 (三)研究制定“七有”“五性”评价指标体系,是完善城市基层治理体制,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的重大举措
  • (四)研究制定“七有”“五性”评价指标体系,是进一步完善首都社会动员体制机制,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举措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北京市、区“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1.幼有所育
  • 2.学有所教
  • 3.劳有所得
  • 4.病有所医
  • 5.老有所养
  • 6.住有所居
  • 7.弱有所扶
  • 8.便利性
  • 9.宜居性
  • 10.多样性
  • 11.公正性
  • 12.安全性
  • 13.社会评价
街道层面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探索
  • (一)开展街道层面“五性”大数据评价工作的必要性
  • (二)指标选取原则
  • (三)大数据指标构成
  • (四)监测评价结果的成果运用转化思考
相关政策建议
  • (一)抓好指标体系运用
  • (二)完善基层绩效考评
  • (三)加强民意调研反馈
  • (四)推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 (五)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