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医师与患者的沟通互动

作者:
闫泽华 吴英发 王天夫
出版日期:
2023年4月
报告页数:
54页
报告字数:
19721字
所属图书:
中国医师:群体特征与工作状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章以本次调研数据和访谈为基础,从医师视角对医患互动过程进行描述和简单分析。医师群体和患者诊疗时的互动过程是本次研究的重点之一,医师和患者在同一场景中,扮演着医师和患者这一种与专业有关的角色,就必然会受到人们与社会对这两种角色的期待。王涛、邵梧枭、任文慧、杨义静:《对抗或联合:角色、权力与信任机制下的医患关系研究》,《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年第3期,第5页。角色的不同,必然导致双方在诊疗互动中的沟通差异。已有学术研究注重病人对于医师问诊和临床的具体行为过程的主观感受,以病人的评价为衡量标准,崔静、顾莉莉、叶旭春:《患者对医生角色认知的质性研究》,《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年第22期,第25~28页。主要是在对医师的行医过程提出更明确、精准的要求,陈明清:《慎微: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由之路——谈医患沟通中的细节问题》,《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32~35页。而这类研究的根本目标则是为了医院医疗体系进行检验和改进,张金华、许军、彭学韬、姜虹:《患者就医期望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中国医院管理》2017年第8期,第50~53页。带有明显的优化医疗服务体系的目的性,忽略了医师群体在双主体关系中的主观能动性,医师群体多是被动接受“如何优化”的结论。

关键词:

医患关系医患沟通医师群体

作者简介:

闫泽华: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讲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以科技、文化、社会关系为切入点的转型社会学。

吴英发: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

王天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兼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及数字社会等。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沟通认知与态度
第二节 沟通方法
  • 患者等待
  • 礼貌用语
  • 互动姿态
  • 积极言辞
  • 寒暄闲谈
第三节 沟通的外部因素
  • 考虑患者的心理情况
  • 考虑患者的社会背景
  • 考虑患者的医保类型
  • 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
  • 避免讨论病人隐私
  • 保险起见的检查
·第四节 医师视角下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