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钟摆运动下的代理型调适——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发生逻辑再考察

作者:
詹轶 高旭 李小雨 朱雅宾 ZhanYi GaoXu LiXiaoyu ZhuYabin
出版日期:
2023年2月
报告页数:
24页
报告字数:
23035字
所属图书:
中国非营利评论(第三十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传统研究假设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在一个相对恒定的制度环境中逐步兴起的,而从现实情况出发,我国的社会组织治理体系至今仍处于持续转型的进程中,主管部门经常会遭遇到“管-放”难题,在权力扩张与收缩间呈现出两极徘徊的钟摆运动。通过对制度文本和访谈材料的分析,本文提出枢纽型社会组织真正的发生逻辑:为同时回应政治稳定、行政效能和社会服务这三大需求并对存于其间的“管-放”矛盾进行调适,枢纽型社会组织被推至台前。凭借权威性、业务性和服务性三种代理模式以及地方化、具象化、外包化、循序化四种试验机制,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之前频发的钟摆运动。但在“重管轻放”的底层逻辑下,枢纽型社会组织“平衡点”的功效可能存在部分失调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

枢纽型社会组织钟摆运动“管-放”矛盾代理型调适机制

作者简介:

詹轶:詹轶,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高旭:高旭,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李小雨:李小雨,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朱雅宾:朱雅宾,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ZhanYi:

GaoXu:

LiXiaoyu:

ZhuYabin:

文章目录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需要枢纽型社会组织?
·文献回顾与综述:从“相对恒定”到“相对不确定”的视角转变
钟摆运动的构成要素:三大需求及其内在张力
  • (一)社会组织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三大需求
  • (二)需求间的内在张力及其结果
“平衡点”:需求回应与代理型调适
  • (一)枢纽型社会组织对三大需求的回应
  • (二)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代理型调适功能
  • (三)尺度把握的逐步精细化
·结论与讨论:功能部分失调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