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教育观念——以HZ实验小学及其附近的四个村子为例
作者:
杨宝琰
朱珍
出版日期:
2024年1月
报告页数:
18页
报告字数:
16129字
所属图书:
中国农村教育评论(第六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01.125-142
李涛
摘要:
本文以HZ实验小学及其附近的四个村子为田野调查点,考察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教育观念。田野调查发现,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以及在外出打工过程中感受到的文凭贬值、就业困难等现象降低了部分失地农民的教育期望,但是也有部分农民因失去作为基本生活保障的土地、在城市生活过程中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而对孩子提出较高的教育期望。此外,中国农村的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也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期望。相比之下,失地之前已经创业者,以及失地过程中的政策受益者较为重视教育。不过,出于生存理性,其中一些失地农民仅希望孩子获得“一技之长”。
关键词:
城市化
教育观念
土地
失地农民子女
作者简介:
杨宝琰: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与宗教心理。
朱珍:
教育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安宁附属实验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报告
滇池东岸的土地
北锅盔村教育的持续发展
西藏朗塞岭村和柳村学校教育的建立和发展
教育与乡村现代化
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
土地流转:“农民工”带来新机制
革命的底层动员——在才溪读《才溪乡调查》
土地与村社共同体的维系机制探究
土地与基层社会治理
阿拉伯少数民族与国家的主要矛盾——土地、非法建筑
文章目录
·
问题的提出
·
文献综述
研究现场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现场
(二)研究方法
研究发现
(一)“读书无用论”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二)父母迁移与失地儿童的生活
(三)进城与“教育改变命运”
(四)社会分化与失地农民的教育观念
(五)生存理性与“一技之长”
·
结论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