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

作者:
李振亮 卢培利 段林丰 翟崇治
出版日期:
2024年3月
报告页数:
9页
报告字数:
6998字
所属图书:
重庆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报告(2023)
摘要: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仍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包括减污降碳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偏重且同质化严重,发展战略协同不足;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本地清洁能源优势未能有效发挥;交通运输高度依赖公路,运输结构调整任重道远;跨行政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缺位,区域环境经济政策一体化融合不够,自主实现区域联防联控的动力弱;减污降碳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减污降碳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报告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六条对策建议,包括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发展,积极争取天然气、页岩气和水电等清洁低碳能源就近本地消纳,加快形成以铁路、水运为主的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格局,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减污降碳协调管理机构,协同制定统一的大气环境经济政策与法律法规,加快构建减污降碳科技创新体系等。

关键词:

成渝地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作者简介:

李振亮:博士,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重庆英才“大气污染溯源与防控”创新创业示范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大气污染溯源与防治相关研究。

卢培利:博士,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规划、环境微生物以及能矿资源绿色开发和污染防治等相关研究。

段林丰: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气环境与气候应对相关研究。

翟崇治: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正高级工程师,重庆市大气科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空气质量监测、大气污染防治等相关研究。

文章目录
成渝地区中长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存在的问题
  • (一)产业结构偏重,产业竞争力不强,大气污染存量持续削减的途径和空间有限
  • (二)本区域清洁能源优势未有效发挥,清洁能源利用政策突破难、替代门槛高,清洁能源支撑减污降碳的潜力释放难预期
  • (三)交通运输总量增长快、结构调整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大气污染加剧形势难逆转
  • (四)经济基础偏弱,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错位,中长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旺盛,大气污染防控增量压力大
  • (五)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跨行政区域综合协调的管理机构缺位,自主实现区域联防联控的动力弱
  • (六)减污降碳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减污降碳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高水平协同的科技创新能力欠佳
成渝地区中长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策建议
  • (一)推动传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强化上下游产业链协作,联合共建国家级产业集群,化解低效同质竞争问题
  • (二)成立成渝地区能源管理统一协调部门,优化区域清洁能源统筹利用,制定区域化石能源总量管控统一政策规划,出台清洁能源行业优先发展政策措施,联合开展清洁能源利用研究攻关
  • (三)加快成渝地区低碳交通运输结构转型,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打造全国智能交通发展高地
  • (四)构建成渝地区统一的领导机构与执行机构,协同制定统一的大气环境经济政策与法律法规,强化区域大气污染协同防控措施的落实以及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统筹推进两地经济社会与大气环境协同发展
  • (五)构建成渝地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统一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发挥环境经济政策的“联动性”作用,强化区域内各地市、各区县减污降碳协同管理,加快推进减污降碳多尺度区域的应用示范
  • (六)大力推动科技引领示范,发展本地减污降碳科技力量,建设全国减污降碳产研高地,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减污降碳科技保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