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日常公共空间何以变化?——基于乡村小卖铺个案的微观考察
作者:
赵楠
李升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字数:
21119字
所属图书:
魁阁学刊 2024年第1辑 总第10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10.132-153
胡洪斌
马雪峰
谢寿光
云南大学
高万红
张雨龙
郭茂灿
摘要:
对于理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变迁,乡村公共空间是透视公共秩序何以维系的重要窗口。通过对乡村小卖铺个案的微观考察,我们从公共性视角梳理了乡村小卖铺作为乡村公共空间的孕育、兴盛与变迁的过程,探讨了乡村社会变迁中形成公共秩序的内在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乡村小卖铺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是因为其承担了乡村社会“公-私”二元结构下的日常消费、信息传播、社会交往及情感依托功能,从而构建起更加日常生活化的公共秩序。乡村小卖铺的公共性意涵虽呈现从集体性转向个体性、从内部性转向外部性的变化趋势,却并非被动地趋于消解,而是能动地适应着乡村社会整体的发展与变迁,彰显了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公共秩序的延续与重构。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持续探索日常生活化的本土公共空间建设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公共性
本土化
公共秩序
乡村小卖铺
空间价值
作者简介:
赵楠: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硕士研究生。
李升: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社会学系教授、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研究人员。
相关报告
世博会与城市文明提升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日常公共空间何以变化?——基于乡村小卖铺个案的微观考察》评审意见
村庄社会公共性的衰落
就近城镇化的社会后果
公共性的东亚比较与均衡式公共性探索
公共性的“日常生活视角”与底层的真实表述——以韩国经济增长时期的底层女工为例
东亚新发展主义与公共性的宽恕意识
工作贫困与公共性的中国式反思
东北老工业基地棚户区的形成与公共性危机
“单位人再组织化”与衰败单位社区公共性重建
文章目录
·
问题的提起
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视角与分析维度
(一)乡村公共空间与公共性讨论
(二)公共性视角下的乡村小卖铺分析维度
对乡村小卖铺的个案考察
(一)Q村小卖铺的基本情况
(二)Q村小卖铺:作为公共空间的孕育、兴盛与变迁
乡村小卖铺的公共性内涵变化与乡村秩序重构
(一)公共性内涵呈现从集体性转向个体性的趋势
(二)公共性内涵呈现从内部性转向外部性的趋势
(三)乡村秩序的重构:能动式地延续与再生
·
结论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