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互动治理视角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实践困境与原因

作者:
吴柳芬 廖鸣霞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字数:
19423字
所属图书:
环境社会学 2024年第2期(总第6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村环境治理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以资金支持、技术供应为特征的模式。本文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农村垃圾治理案例的实地调研,展现了其治理行动的推进过程与失灵受阻的非预期后果。研究发现,这是一个“互动治理失灵”问题。在自上而下推进治理的过程中,上下级政府之间及政府与村庄之间存在治理图像认知偏差、治理工具与当地社会发展不匹配、治理权责配置不合理,导致治理行动难以做到植根于农民的日常生活并持续发挥作用。为此,未来的农村环境治理除了要继续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治理体制,还应该促进治理过程中不同层级、不同治理主体的有效互动。
关键词:

政府主导治理失灵农村垃圾治理互动治理

作者简介:

吴柳芬:广西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社会治理。

廖鸣霞:通讯作者,广西财经学院中国-东盟统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统计、社会治理。

文章目录
·文献回顾:农村垃圾治理失灵与优化
·互动治理视角与分析框架
案例呈现:杨柳村垃圾治理失灵过程
  • (一)“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阶段(2013~2017年)
  • (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模式(2017~2023年)
案例分析:杨柳村垃圾治理失灵的原因
  • (一)治理图像的认知偏差
  • (二)高成本、严要求的治理工具与当地社会发展不匹配
  • (三)权责配置不合理的全能型政府行动
·结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