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2007年,会所模式作为一种国际化社区康复模式被引入中国,其本土化的发展历程如何?本研究以长沙、深圳、成都三个城市中的5个会所为案例,研究会所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推广中的困难与模式创新,探索社会工作参与精神健康服务的可行路径。研究发现:初期,会所模式嵌入政府精神卫生医院和社区康复医疗体系,嵌入的方式是国际标准与本土环境的双向适应,具体路径为会所落地在医院,并向医院-社区一体化迈进;中期,会所模式受国家精神卫生政策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多主体合作的结构性张力和会员就业目标实现受阻的功能性阻力;目前,会所逐步探索出了本土化的多重嵌合式发展路径,与提供服务的多主体初步建构了合作机制嵌合和资源整合。会所模式本土发展中的多重嵌合路径对中国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发展具有积极启示。
社区康复精神障碍嵌合会所模式
高万红:女,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近5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20多篇。
李晓娇: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王瑞清: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