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地方实践(笔谈)

作者:
王红艳 左停 廖祖君 陆汉文 赵光远 吴宗友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字数:
17511字
所属图书:
乡村治理评论 2024年第1辑(总第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乡村治理水平不但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质量,而且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性变量,迫切需要把握全面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与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利益结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互动关系,从乡村公共职能、乡村公共决策、乡村公共服务三个层面,审视乡村社会公共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最迫切需要的供不应求与不是最迫切需要的供大于求,有效破解基层群众对公共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困难和缺乏影响力的难点堵点,确保公共服务满足农民最迫切的需要、公共决策实现农民最广泛的参与、公共权力满足农民最根本的愿望。为回应时代命题,本刊组织了7位学者围绕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地方实践进行了探讨,助力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

公共治理乡村治理综合式治理

作者简介:

王红艳: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

左停: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

廖祖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常务副总编,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农村经济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人民日报》《中国农村经济》等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独立、合作出版著作多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余项。执笔的多份调研报告获得国务院和四川省主要领导同志的肯定性批示。

陆汉文: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赵光远: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研究。出版著作《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发展》《农业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发表《吉林省科技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跟踪研究》等文章10余篇。主持、负责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新时期大图们江地区开发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研究》获吉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吉林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20条建议》获吉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咨询成果类)一等奖。

吴宗友: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

文章目录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
“结构—功能”视域下乡村公共治理的现实难题
  • 乡村及涉农公共治理四个发展阶段
  • 乡村涉农公共管理功能目标的多样化
  • 乡村涉农公共管理对象(客体)的复杂化
  • 乡村公共管理主体的协调整合难度大
  • 结语
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化治理的“成渝实践”
  • 城乡要素市场化治理的重要价值
  • 城乡要素市场化治理的“成渝实践”
  • “成渝实践”的主要经验
  • 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化治理的建议
统合式治理:村社再组织化的一种途径
  • 案例介绍
  • 案例背后的农村发展大势
  • 治理资源视角下的再组织化模式
重新定义乡村
  • 为什么要谈重新定义乡村问题
  • 能否通过职能或功能定义乡村
  • 能否通过核心人群来定义乡村
  • 如何统筹不同阶段的乡村定义
  • 到哪里寻找真正意义上的乡村
  • 哪个定义更加接近真正的乡村
·空间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