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底线公平与福利社会

作者:
景天魁
出版日期:
2012年11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字数:
23118字
所属图书:
社会政策评论 2012年冬季号(总第三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中国能否以及如何建设福利社会?本文认为,按照底线公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是一条最切实可行的道路。为论证这一观点,本文回顾了底线公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概述了底线公平制度结构、基本机制和原则,总结出底线公平福利模式的主要特点,认为据此可以实现社会保障的动态均衡,增强社会福利的自我维持能力,收到以较小成本获得较大福利、最大限度地防止福利依赖、大幅度地降低社会紧张度、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保持社会活力等预期效果。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是社会建设的合理目标,是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底线公平福利社会社会保障动态均衡社会福利自我维持

作者简介:

景天魁: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目录
·底线公平理论形成的背景
·底线公平的制度结构
底线公平的机制设计
  • (一)刚性与柔性相结合
  • (二)强制与自愿相结合
  • (三)刚柔相济的运行和调节机制
·底线公平的原则
以底线公平为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
  • (一)面对老龄化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 (二)以底线公平为原则,实现社会保障的动态均衡
  • (三)以底线公平为原则,增强社会福利的自我维持能力
  • (四)以底线公平为基础,增强社会保障研究的确定性
按照底线公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预期效果
  • (一)底线公平福利模式的主要特点
  • (二)底线公平福利模式的预期效果
  • (三)底线公平理论的实质
·底线公平理论的不足与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