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景天魁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
个人简介:

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 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上、下册)
    景天魁 合著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本书旨在论证中国社会学自有悠久的历史基础,荀子开创的群学就是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开端。本书精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个基础性概念和30个基本概念,构成了群学概念体系,以此作为证明群学存在性的根据,以及其历史绵延性的载体。本书认为,立足于群学概念体系,才能遵照学术积累规律,使中国社会学具备实现中西会通的必要条件,才能明确中国社会学的基因和特色,才能形成和彰显中国社会学的独特优势,从而论证了荀子群学及其概念体系是实现21世纪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
  • 中国社会学年鉴1999~200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编 ; 景天魁 主编 出版时间: 2004年07月
  • 底线公平与福利社会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中国能否以及如何建设福利社会?本文认为,按照底线公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是一条最切实可行的道路。为论证这一观点,本文回顾了底线公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概述了底线公平制度结构、基本机制和原则,总结出底线公平福利模式的主要特点,认为据此可以实现社会保障的动态均衡,增强社会福利的自我维持能力,收到以较小成本获得较大福利、最大限度地防止福利依赖、大幅度地降低社会紧张度、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保持社会活力等预期效果。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是社会建设的合理目标,是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 底线公平:公平与发展相均衡的福利基点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公平和发展,正如鱼和熊掌一样,人人希望兼而得之。其实,二者虽有相统一的一面,但又常常是相矛盾的。公平本身是有矛盾的。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之间,如果坚持了起点公平,但因为每个人、每个地区的条件不同,结果未必公平;如果坚持了过程公平,但因为起始条件不同,结果也未必公平;如果坚持结果公平,起点或过程就未必公平。可见,三者之间,可能顶多有两者可以保持一致性,三者难有同时实现一致性的可能。同样,发展本身也是有矛盾的。首先,任何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如果不顾条件超限发展,只能适得其反;其次,任何发展都要付出成本和代价,那就有让谁来承担的问题;最后,发展的成果也有归谁来享受的问题。
    关键词:
  • 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本文主要就“应该怎样认识、怎样对待、怎样探究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史”这一问题作出回答。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是以荀子“群学”为代表的本土社会学传统资源,群学的历史存在性是论证中国社会学起源和绵延的事实性根据。“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社会学(群学)”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所谓“学科标准”问题。“学科标准”不具有绝对性,荀子群学与西方社会学在内容上相“合”、“正同”,具有实质上的一致性。中国社会学立足于自己的历史基础,有助于实现崛起,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崛起。经过发掘、申义、辨识、梳理,形成概念体系,是确立中国社会学话语权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
  • 中国社会学的源流问题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本文围绕社会学的“中西古今”问题探讨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基础。本文认为最近十几年中国社会学没有发生“季节性”的变化,是因为当今的社会学学者们没有自觉地触及社会学发展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中西古今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社会学要崛起,应当提高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比重和地位,重新思考和对待其与西方社会学的关系,追寻中国社会学的学术之源,以及增强文化自觉。最后,通过探索中国社会学(群学)概念体系的意义和价值,本文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社会学的崛起必须立足于中国土壤,形成融通古今中西的现代中国社会学概念体系。
    关键词:
  • 社会服务创新与非营利组织发展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当前,城乡居民对社会服务的需求爆发式增长,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具有优势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非营利组织只有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创新,才能拓展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创新,不仅是服务本身的创新,也不仅是服务组织和体系的创新,而是要走向社会类型的创新,即建设服务型社会。其特征是:生活服务业成为社会事业的基础,社会服务成为社会团结的基本纽带,非营利组织成为实施社会服务的基本主体,服务型社会和服务型政府协力合作。
    关键词:
  • 社会保障研究的进展
    出版时间: 2004年07月
    关键词:
  • 社会建设的科学构思和周密布局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本文阐述了十七大报告对社会建设概念的科学界定及其具有的学术意义;论述了关于社会建设的制度和政策创新及其实践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证了当前加强社会建设的关键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面向民生的财政体系,而关键的关键则是改变发展思路,真正确立经济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的观念。
    关键词:
  • 从社会建设概念和目标认识当前的社会建设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社会建设是中国的概念。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社会建设目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们对以往那些看似明确目标的不断否定,中国社会建设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反而变得不明确了。作者期望从事社会学、社会工作,以及社会政策的研究者努力探索中国特色道路的目标,创造中国社会建设的模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