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关注人民的尊严和幸福,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2010~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作者:
王俊秀
出版日期:
2020年12月
报告页数:
28页
报告字数:
18790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心态10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一论断可以看作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解读,它明确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幸福”、“尊严”、“公正”、“和谐”,这是有别于以往经济、物质增长的客观指标,是由广大人民群众评价的主观指标、心理指标。

显而易见,这一主观指标比经济增长的客观指标更难实现。我们知道,这一指标的实现离不开经济增长、物质财富的积累,但是,经济的增长并不必然给人民带来“尊严”和“幸福”、给社会带来“公正”和“和谐”。这一指标的实现需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切实突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这是一个需要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两会”期间引述过一句话:“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让人民生活更加有尊严、更加幸福就必须为民解“忧”、为民所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研究我国社会心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中国社会的心态、中国社会的变迁,我们有义务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学风去关注民心、民意、民愿,因为,这也是中国民生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社会心态社会认同社会信任

作者简介:

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展社会学博士。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智库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项目批准号16ZDA231),主持完成十多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和创新工程项目。目前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社会心态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21JZD038)。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发展与社会空间研究、风险社会与风险认知、医学相关问题的社会心理研究等,专注于社会治理的社会心理学路径探索。出版著作《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和《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场域治理的路径》(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中国社会心态10年》(2021)、《公共风险:概念、理论与实证》(2020)、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on Wheels: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Automobile-dependency in China(Springer,2019)、《社会心态理论前沿》(2018)、《精神文明与社会心态:北京市西城区的实践》(2017)、《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2014)等。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1~2022)和《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2022),主编“社会心理建设丛书”。在《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

文章目录
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
  • (一)生活压力感
  • (二)安全与风险感受
  • (三)社会信任的特点
  • (四)幸福感与尊严
  • (五)阶层认同
  • (六)利他行为
  • (七)公众参与
  • (八)矛盾冲突的应对策略
  • (九)人际沟通模式
社会心态的发展态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 (一)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
  • (二)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的矛盾
  • (三)社会信任困境
  • (四)经济增长与幸福感提升不同步
  • (五)低社会阶层认同可能导致群体极化
  • (六)警惕群体性怨恨成为社会情绪
  • (七)利他行为的主动性、习惯性不足
  • (八)社会矛盾和冲突解决低效
基于目前社会心态的建议
  • (一)减轻民众生活压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 (二)防范社会风险,提升群众安全感
  • (三)完善诚信体系,重建社会信任
  • (四)深化科学发展理念,使人民生活更幸福
  • (五)致力于阶层融合,消解负面的社会情绪
  • (六)激励民众的慈善、利他行为,拓展助人渠道
  • (七)理顺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