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儿子还是女儿——一个苗族村寨的性别选择途径与治理效果分析

作者:
张丽萍
出版日期:
2011年11月
报告页数:
27页
报告字数:
24195字
所属图书:
中国研究(2010年春秋季合卷总第11~12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一个苗族村寨的田野调查,了解资源有限环境下性别选择的实现途径,并对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各项措施在村寨的执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文化和经济上对男孩的需求使那些没有儿子或者是极有可能没有儿子的家庭想尽各种办法要得到一个儿子,“架桥”、“背孩子”在伦理上使性别选择合理化,产后性别选择等依然存在,而且缺乏舆论谴责。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利益导向机制刺激作用对依靠子女养老的当地村民还是有一定效果的,而提高住院分娩率在当地的自有的医疗体系和观念下还需要在经济上和观念上进行考虑才有可能切实实施,进而降低溺弃婴的比例。而已经显现的男性择偶难引起当地村民的重视,期望在未来能够对改善性别偏好发挥作用。通过城市化把寨子中的人从熟人社会和现有的继承体系中解脱出来,就目前来说依然存在一定困难。

关键词:

性别偏好出生人口性别比性别选择

作者简介:

张丽萍: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目录
引言
  • 1.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原因与性别偏好
  • 2.田野工作与参与观察
性别选择途径——性别偏好的实现
  • 1.求子的策略 求祖宗、搭桥、背孩子
  • 2.丢卒保车 选择性人工流产、溺弃与收养
破局之举——降低性别偏好的举措与效果
  • 1.住院分娩与接生婆接生
  • 2.利益导向与女儿养老
  • 3.人口流动及影响——外出人口的目的还是为了回家
  • 4.择偶难促进性别偏好的改变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