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抗癌”隐喻下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日常生活研究

作者:
陈鲁文
出版日期:
2011年11月
报告页数:
18页
报告字数:
22326字
所属图书:
中国研究(2010年春秋季合卷总第11~12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部一个中等城市癌症康复学校的16名中年女性术后乳腺癌病人的疾病叙事的搜集,致力于揭示和批判一种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形成的“抗癌”隐喻。通过探寻访谈对象从发病到手术、术后治疗、养病和服药的完整的疾病行为过程,关注病人是如何与慢性病共同生活并如何认知自己的疾病的,揭示公众刻板印象背后癌症病人的日常生活形态。本研究力图说明,病人在医疗实践中既不是病人角色的模范承担者,也不是真正强势的明智的消费者形象,而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社会地位、家庭结构、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呈现出复杂的景象。因为病人会对外在于个体的制度化的医疗惯例进行个体化,这些共同体的价值观会走样、变形、被过滤和同化,最后形成自己的个体化之后的认知。

关键词:

慢性病乳腺癌抗癌隐喻疾病叙事

作者简介:

陈鲁文:陈鲁文,200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社会学硕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

文章目录
导论
  • 1.研究目的和意义
  • 2.材料的搜集和研究方法
帕森斯模型及其批判
  • 1.帕森斯和病人角色
  • 2.对帕森斯的批判
  • 3.20世纪80年代后的理论取向
疾病的叙事——回归日常生活中
  • 1.发病 惊慌失措的疾病行为
  • 2.手术 被动体验
  • 3.拒绝化疗 抗癌隐喻与身体社会
  • 4.养病 病人自己的流行病学
  • 5.病因认知 整体主义的叙事结构
·“抗癌”隐喻背后的复杂医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