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在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选择——2000~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作者:
李培林
出版日期:
2017年7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字数:
16577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形势研究25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00年,中国有两件大事,将对中国今后长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经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认为,中国人民生活已经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新的世纪中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向现代化推进的战略部署。二是经过14年的漫长谈判,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已接近终点,中国正在积极地从各方面的法律和制度上做好加入WTO的准备。

改革开放以后,经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确立了“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部署。这就是: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发展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即从以“赶超”为宗旨转变为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宗旨。现在,中国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到2000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8.6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800美元,这是中国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新世纪之初,“十五”计划的制订,标志着实现现代化这一中国的百年之梦开始变为现实的具体进程,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

中国总报告社会形势分析社会形势预测改革开放新阶段

作者简介:

李培林:博士,研究员,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发展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工业社会学。主要研究成果:《村落的终结》(专著)、《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专著)、《和谐社会十讲》(专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专著)、《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合著)、《新社会结构的生长点》(合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合著)、《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合著)、《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主编)、《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主编)等。

文章目录
2000年社会形势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 (一)经济增长曲线出现上扬,农业比重接近现代化水平的临界点
  • (二)人民生活的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三)城市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 (四)就业结构的变化出现徘徊
  • (五)人口和家庭结构继续发生变化
  • (六)社会保障的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 (七)环境保护更加严格
2000年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建议
  • (一)反腐败斗争的任务艰巨
  • (二)农村社会矛盾上升,从整体上减轻农民负担势在必行
  • (三)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缓解失业的严峻形势
  • (四)扶贫方式和弱势群体的支持网络需进一步完善
  • (五)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需要有所控制
  • (六)社会安全感降低的情况必须得到改变
2001年及此后社会形势的十大走势
  • (一)经济将从振幅较大的高增长时期转入稳定增长时期
  • (二)加入WTO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 (三)加入WTO后就业将面临新的挑战
  • (四)消费结构将发生第三次转型
  • (五)城市化的速度将明显加快
  • (六)新的农村税费改革将成为新中国的第三次农村变革
  • (七)反腐败的斗争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 (八)小政府、大社会将成为一种新型社会组织框架
  • (九)城镇社会支持网络的载体从单位转向社区
  • (十)注重知识和教育将成为普遍的大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