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影响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变的因子分析

作者:
出版日期:
2006年5月
报告页数:
50页
报告字数:
35984字
所属图书:
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国家机器学说,城市从形成开始就代表着一种与原始部落村庄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在城市空间里分布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明显的社会空间分异现象。该理论在古代城市遗址的考古中得到了有力的证实。通过对中国古都郑州“商城”的考古挖掘,发现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已经有大约3500年的时间,在约25平方公里的范围里,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址,有宫殿、平民住宅区、农业居民点等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区;在殷墟文化的挖掘中,也发现了宫殿、庙宇、一般住宅,甚至地牢等不同居住空间类型。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3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9~12页。商代是中国的奴隶制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期,在当时的郑州商城,已经存在着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立的阶级,还有一些自由民,这种阶级分化与城市居住区的空间分化现象,在商代的城市遗址中已经有了明显的反映。另外,《管子·大匡》记载:“凡仕者近宫,不仕者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可见从古代城市开始,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就产生了明显的分异现象。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扩展
  • 1.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展
  • 2.“聚集效应”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形成
·第二节 城市居住区空间的分异与极化
第三节 影响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特征的因子分析
  • 1.“人口因素”对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影响
  • 2.城市化过程对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影响
  • 3.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影响
  • 4.城市产业结构与职业构成变化对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影响
  • 5.环境与交通技术因素对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影响
  • 6.社会心理、民族文化与行为因素对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影响
  • 7.国家政策对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影响
  • 8.历史发展“惯性”对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影响
·第四节 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