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前工业时期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特征与模式

作者:
出版日期:
2006年5月
报告页数:
90页
报告字数:
62623字
所属图书:
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上一节我们主要分析了城市的起源以及人类居住区类型的整体演化过程。即从最早的原始游牧民族,其无“定居点”、无居住区空间结构,演化到原始村落的有“定居点”、有居住空间分布规律但没有社会等级分化的“平等性”空间结构,再演化到以“政治中心”为基础的、具有明显居住区空间社会等级结构的古代城市。或者简要地说,是从“石冢”到祖庙,再从祖庙到皇宫,这样逐渐演变的历史过程。当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古代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也日益复杂化,这主要表现在影响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因子的复杂化与综合化。特别是在中世纪以后,在城市政治、社会、经济、家庭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世界古代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呈现出多维性的“立体”布局模式,以下我们就着重剖析一下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古代城市的起源及其居住区空间结构的分化
  • 1.人类社会原始居住区类型的演变
  • 2.古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国家”起源与社会分化问题
第二节 中世纪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特征与模式
  • 1.社会等级结构对中世纪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影响作用
  • 2.“行会”在前工业城市社会及其居住区空间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3.“家庭”因素在前工业时期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的影响作用
  • 4.小结
第三节 传统中国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特征与模式
  • 1.传统中国都城社会及其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
  • 2.中西方国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的差异性
  • 3.中国古代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特征
·第四节 产业革命以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