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新中国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与模式

作者:
出版日期:
2006年5月
报告页数:
45页
报告字数:
29692字
所属图书:
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我们在前几章主要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模式的演化,整体上是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中心城市”到整个大都市范围的社会阶层空间分化研究方式。这种居住区的空间分化现象在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时就开始产生,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是世界各个国家城市发展的共同规律。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其所处的城市发展阶段的不一致,其城市社会等级结构、居住区空间分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整个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对于新中国来讲,城市居住空间同样也是社会空间的外在反映,在城市的居住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现象,但是同时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总体特征与模式
  • 1.整体上属于“中心城市”不断“蔓延”的舒伯格传统社会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
  • 2.三个层次的“复合型”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
  • 3.城市居住空间分布广泛并与其他城市职能空间混合,城市居民居住“流动性”小,同时具有行业的“均质性”与社会阶层间的“混合性”
  • 4.“浙江村”与“城中村”——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特殊的城市居住区类型
第二节 新中国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主要特征与模式的实证
  • 1.中国城市居住区空间的基本分化形式
  • 2.中国现代城市的人口“郊区化”问题分析
  • 3.广州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
  • 4.西安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
  • 5.北京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
  • 6.南京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