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族民间源自原始苯教的众多神祇中,大山之神被赋予了特别崇高的地位,其中的某些山神被认为是地方万物生灵的主宰,被称为“地域保护神(
)”。它们居住在山顶或垭口,“拉则”是它们的宫殿居所。地域保护神的喜怒哀乐对地方的安宁与繁荣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人们需要经常或是在特定的日子里举行焚香煨桑活动,以满足其需求。通常在这些祭祀仪式中还伴有诵读专门为地域保护神创作的焚香祭祀文的活动,以庄重地表达人们对于地域保护神的敬意和期望。从已知的祭祀祈祷文文本来看,其创作具有某种程式化的内容,比如无一例外地要追溯这类原始神祇被密教大师莲花生降伏,使其为佛法服务时的情景,重申它们对于大师所做的承诺与誓言等。这使我们看到虽然焚香煨桑以祭神灵的传统极为古老,但延续至今的这种祭祀祈祷文模式是8世纪之后的事。地域保护神在民间信仰中地位崇高,但在佛教中其地位被贬抑,因为它们并不一定能让信徒脱离苦海、趋往涅槃,然而它们护佑地方的威猛之力依然得到承认,因此它们又位列护法神,其形象通常出现在寺庙经堂的门廊壁画中。此外,焚香祭祀文还包括许多祈愿的语言,以表达人们对自身命运的关注,这是人们崇拜神灵的目的所在。尽管焚香祭祀文具有相似的格式、雷同的语言,但是,由于祭祀祈祷文大多是由当地的高僧们针对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神灵而创作的,因而又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地域化色彩,多少能够反映出一些当地宗教、民俗等传统文化的特征,因此又是地方史研究的珍贵文献资料,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