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透视城市婚姻礼仪的代际变迁
作者:
钟晓慧
何式凝
出版日期:
2015年12月
报告页数:
26页
报告字数:
24052字
所属图书:
家庭与性别评论(第6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2.162-187
吴小英
摘要:
近年来在中国城市中,许多父母为独生子女出资购房。舆论及学者将此称为“啃老”,担心家庭关系功利化、孝道衰落。本文对此持有不同看法。通过2010~2011年对广州22个家庭做深度访谈后发现,父母们不认为自己是“被啃”的受害者;相反,他们是购房的主动发起者或积极参与者。文章以“亲密关系”和“个体化”为理论视角,揭示父母积极购房的动机,并分析当代中国代际关系。首先,父母们是为了与成年子女建立协商式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涉及金钱、感情和集体决策三种要素,与西方强调倾诉和表达的“纯粹关系”不同。中国案例不仅扩展了西方主义对“亲密关系”的定义,也重新理解了以往研究中,中国家庭经济活动与感情交流二元对立的关系。其次,这反映了在中国个体化进程中,这一代父母既获得自由,又感知到风险。他们积极构建新的家庭关系,是一种重新嵌入社会的努力。
关键词:
案例
父母
子女
妈妈
女儿
作者简介:
钟晓慧: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家庭变迁、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
何式凝: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
相关报告
家庭:转型期的功能变迁和政策支持
女性主义研究设计展示:如何揭示变量的关系
女性主义研究设计展示:如何描述状况及变迁
从家庭主义到个体家庭——个体化视角下的城市家庭认同变迁和女性崛起
“养房防老”和“大作小”:都市老年人家庭的个体化趋势及合作社模式困境
照料孙子女的选择背后:北京市老年人的个案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与道德转型
湖南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玩耍”中的阶层区隔——不同阶层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
子女对女性角色及家庭地位的影响
文章目录
导言
(一)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父母 单一而极端化的受害者形象
(二)中国家庭关系的变化 金钱与感情二元对立和分割
·
研究方法
研究发现
(一)积极的中国父母 理想家庭关系的建设者
(二)积极投资背后的期待 协商式的亲密关系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