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与道德转型
作者:
阎云翔
郑诗亮
出版日期:
2015年12月
报告页数:
15页
报告字数:
13735字
所属图书:
家庭与性别评论(第6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2.263-277
吴小英
摘要:
2011年接受《东方早报》关于食品安全的采访之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阎云翔教授的研究重心还放在中国农村社会网络、私人生活及其变迁等问题上,他的代表作《礼物的流动》与《私人生活的变革》(曾于2005年获“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也早已成为相关领域的必读经典。接受采访时,他的学术兴趣已转向当代中国的道德变迁,食品安全问题正是其中的一部分。四年过去了,他所计划的新作“德行的尴尬——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转型与道德变迁”还没完成,但是他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却一直没有停止。他提出的“个体化”成了这些观察和思考的最重要的学术视角,而他长期进行田野调查的黑龙江下岬村则依然是他重要的学术资源。此外,中国的媒体报道、网络舆论以及亲身经历,也都成了他的资源。为了研究年轻人与父母的关系,他甚至长期潜水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在某种程度上,阎云翔可能是对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有最深体认的学者之一。
关键词:
中国
转型
道德
父母
主义
作者简介:
阎云翔:
郑诗亮:
相关报告
治理中国的儿童:治理术、道德和“素质教育”
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的转换
人口转型与经济兴衰
公共性与家庭主义——社会秩序的基础性原则辨析
家庭主义、去家庭化和再家庭化:福利国家家庭政策的发展脉络与政策意涵
代差与代同:新家庭主义价值的兴起
“韧性”的家庭主义和“脆性”的个体主义——透视城市婚姻礼仪的代际变迁
女性主义研究设计展示:如何揭示变量的关系
女性主义研究设计展示:如何描述状况及变迁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合中的工具性圈层格局——基于桥村田野经验的分析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