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研究中国社会及文化结构的学者中,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面子”概念是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Ho,1982;King & Myers,1977;Hu,1944;Hwang,1987)。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观之,这种以儒家伦理为基石,讲究“差序格局”(费孝通,1947)及阶级成分的“面子”现象似乎不受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改变的影响,仍然是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孙隆基,1986);即使是处于现代化冲击之下逐渐蜕变中的台湾社会,也依然弥漫着“面子”文化(朱瑞玲,1987)。西方学者对于这种现象的观察更是视之为与西方文化的一项强烈对比(Domino,Affonso & Slobin,1987;Saari,1982;Morrow,1987;Wilson,1970)。是以将“面子”概念作为剖析中国人的性格结构与社会行为的研究工具,具有几点重要意义:首先,因为重视面子是中国人文化的特征之一,中国人有关“面子”的心理与行为现象是心理学值得探讨与研究的课题;其次,中国人有关“面子”观念的独特性——脸与“面子”的差异,也就是道德成就与能力成就之不同评价,需要予以进一步的学术性理解及分析,以便了解这些观念之间的日常生活中的冲突与妥协;此外,可以取得丰富的实征资料来验证中国人借面子运作所形成的人际互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