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社会学定量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以社会互动效应研究为例

作者:
陈云松 范晓光
出版日期:
2010年7月
报告页数:
26页
报告字数:
37431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变迁:60年回顾与思考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近几十年来,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学发展的现状和目的争议重重。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尽管定量分析方法不断发展,但大量的社会学实证研究囿于研究设计、数据质量和模型设置,仅仅停留在统计回归的描述阶段,而缺乏基于因果判断的解释能力。以谢宇、温希普(Christopher Winship)、索布尔(Michael Sobel)、摩根(Stephen Morgan)和莫维(Ted Mouw)等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强调社会学分析必须基于反事实因果关系框架,重视回归分析中的模型设置问题(Morgan & Winship,2007);另外一方面,以索伦森(Aage S?rensen)、布丢(Raymond Boudon)、埃尔斯特(Jon Elster)和赫斯特洛姆(Peter Hedstr?m)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则侧重强调要把厘清社会机制、社会过程和统计推断结合起来(Hedstr?m & Swedberg,1998;Hedstr?m,2005,2008;陈云松,2008)。虽然侧重不同,这些社会学家都强调解释性机制或者因果推断是社会学分析的目标。此外,从政策研究的角度而言,也只有因果分析才能预测事件将来在什么条件下能发生,并得出干预措施中的控制手段,从而为我们制定对策、改良社会提供依据(王天夫,2006)。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陈云松:陈云松,牛津大学社会学院博士

范晓光:范晓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章目录
·引言
内生性问题的来源
  • (一)一般性遗漏变量偏误
  • (二)自选择偏误
  • (三)样本选择偏误
  • (四)联立性偏误
模型识别的策略选择
  • (一)解决遗漏变量偏误
  • (二)解决自选择偏误
  • (三)解决样本选择偏误
  • (四)解决联立性偏误和映射问题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