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杨宜音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
个人简介: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Springer Singapore,2019)。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十辑
    杨宜音 主编 ; 李原 特邀主编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相互建构的过程及其特性,最终服务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继承了这一传统,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及最新进展。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1辑
    童辉杰 特邀主编 ; 刘力王俊秀 副主编 ; 杨宜音 主编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相互建构的过程及其特性,最终服务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继承了这一传统,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及最新进展。心理测量从来就不仅仅是一系列数学模型与算法,它的所有历程都将与文化发生“纠缠”。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殊异,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时,更需要使用心理测量这一工具,去探索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本辑《中国社会心理评论》是对近年来我国关于文化心理与测量议题的一次检阅、展示与总结。所收论文涉及的领域较广,从道家人格的测量,到中国人心理障碍的文化意义阐释;从中国人思维方式与特点的剖析,到中国社会腐败现象的研究;从中国人集体主义特点的评估,到中国人阶层意识的解剖;从对中国文化心理的测量与解析,到关于对中国文化心理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的宏论,可谓精彩纷呈。
  • 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杨宜音 王俊秀 主编 出版时间: 2011年05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年度研究成果的第一本。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既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校的学者、研究人员,也有政府机关、专业调查机构、心理干预机构的相关官员和专业人员。他们从社会感受、价值观念、行为倾向和心理调适等方面对生活压力感、社会支持感、生活动力、安全感、风险认知、金融危机风险感受、经济变动感受、幸福感、尊严感、信任、国家认同、隐私观念、公众参与、生活方式、微博使用行为、体育休闲活动、情感护理、心理危机干预、民意获取与表达等问题,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视角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和研究,对于目前我国社会心态状况有较广泛和深入的揭示。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5辑
    井世洁李凌 著 ; 杨宜音 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相互建构的过程及其特性,最终服务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继承了这一传统,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及最新进展。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中华文化传统,而今又被卷入全球化与现代性转型之中的国家,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脉络 “形塑”出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心理健康议题。本辑《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以聚焦认识心理健康相关议题在本土文化中的属性与特征,揭示本土文化与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之间的关系,探索文化因素与心理健康促进及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式的相互建构过程及特性为主旨,展示了基于文化视角的心理健康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对探索以生活现象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建立以地域文化为架构的心理健康理论体系提出展望。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张庆鹏 寇彧 特邀主编 ; 杨宜音 主编 出版时间: 2020年02月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相互建构的过程及其特性,最终服务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继承了这一传统,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及最新进展。在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下,随着资源流动和人员流动的不断加剧,中国社会出现的群体类型越来越多,新型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多变的过程,这就使得基于群体间接触和互动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群际互动的过程隐含了不同规范、习俗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对话与交融,同时也折射出了不同群体之间由于权力和地位的差别而出现的合作、冲突或博弈,此外还有这些群体所依托的文化在频繁接触中所激荡出来的创意和智慧。本辑聚焦于群体心理与行为、群际互动与文化心理、群际亲社会行为和群际冲突等议题,通过对群际互动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解读当代中国社会。
  • 社会心态研究新进展
    陈满琪 杨宜音 李原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研究人员完成的关于社会心态的实证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公平感、社会认同、社会信任和社会价值观几个方面,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包括全国随机抽样的样本、部分省市的社会心态观测点入户调查数据,也包括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完成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是在社会心态指标体系的框架下完成的,通过系列的研究探讨社会心态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4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著 ; 吕小康 汪新建 杨宜音 主编 ; 刘力 王俊秀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相互建构的过程及其特性,最终服务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继承了这一传统,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及最新进展。本期内容承接第13辑《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的主题“社会信任与医患关系”,分为“医患信任与冲突”“社会信任”“医患信任认知与信任修复”三个栏目,每个栏目均有若干篇理论类和实证类文章。本辑内容探讨了影响医患信任、医患关系和某些具体领域的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包括医疗效果、刻板印象、群际焦虑、消费不平等、童年经历等,同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道歉方式对信任的修复效果。本辑的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国内社会心理学界对医患信任和社会信任的理论视角,并以实验研究和问卷分析的方式提供了有效的实证支撑。
  • 社会变迁适应性视角下的自我与孝道
    出版时间: 2016年03月
    社会变迁催生了人的心理的适应性发展,由此产生的应对变迁的心理特质被概念化为“个人传统性与个人现代性”的问题,而“孝道”可以作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联结点。文章论述了孝道规范的本质,孝道与现代性的关系,评述了双元孝道的含义,假定自我构念与双元孝道、孝道责任等孝道观具有密切的联系。笔者进而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对象为18~74岁的成年人,通过1029份有效问卷的结果,验证了自我与孝道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权威性孝道、相互性孝道、孝道责任在当下的中国大陆仍然普遍存在。其中,相互性孝道显著大于权威性孝道;而且独立我/相依我双高的“双元我”不仅具有更鲜明的孝道观,且在亲子关系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等测量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说明“双元我”的社会适应性水平更高。文章最后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2006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
    社会心态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感受、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心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社会心态不仅对于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以及公众情绪非常重要,而且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前提。
  • 中国民众社会信任感的阶层及区域特征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转型型塑了具有“文化嵌入性”的社会信任的时代特征,本研究在对以往针对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文化心理学的社会转型视角入手,通过对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7061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对民众的社会信任感结构、阶层特征和地域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民众的社会信任感主要由“政府信任”“社会组织信任”和“社会信息信任”3个维度构成;作为主观建构的这3种信任存在着各自的阶层和区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