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

作者:
张英洪 刘妮娜
出版日期:
2016年9月
报告页数:
50页
报告字数:
47014字
所属图书:
农民荒: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加,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可能出现的多种经济社会问题引发广泛讨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预计到205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长到4.87亿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达35%。而伴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老年人口数量又要高于城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9928万人,是城镇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的1.3倍,在农村人口中所占比重为15.0%,比城镇高3.3个百分点。据预测,在2050年以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始终高于城镇。因此也有学者提出“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中心在农村”的观点(党俊武,2014)。

与人口老龄化相伴随的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也是社会的关注焦点之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全局。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1996年底,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一共有56147万人,其中年龄为51~60周岁的有587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0.46%;年龄为61岁及以上的有391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97%。而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汇总,2006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00万人,其中51~60周岁的占农村劳动力的20.7%,60岁及以上的所占比例为25.0%。对比二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10年间我国农村老年劳动力增长迅速,这充分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不仅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同时也进入了高龄化阶段。

北京市作为国家首都、北方最发达的城市以及主要人口流入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和特点兼具全国的普遍性和自身的特殊性,也代表了很多大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深具研究之必要。本报告将系统梳理北京市农村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及引发的问题,以及目前北京市在应对农村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方面所进行的探索性实践,并针对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北京市老龄化农村劳动力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

张英洪: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农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法学博士。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综合处处长,兼任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农村经济》执行主编,长期致力于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著有农民权利研究系列作品《给农民以宪法关怀》《农民权利论》《农民、公民权与国家》《认真对待农民权利》,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研究系列作品《新市民——北京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研究》《北京市新型城市化研究》《北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研究》《农民荒——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北京市法治城市化研究》,农民财产权利研究系列作品《北京市城市化中农民财产权利研究》《赋权富民》《善治乡村——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等。

刘妮娜:

文章目录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基本情况
  • (一)基本概念的厘清
  • (二)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基本情况
  • (三)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基本情况
加速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 (一)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 (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
  • (三)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后果与挑战
  • (一)谁来种地,如何种地?
  • (二)谁来养老,如何养老?
  • (三)谁来治理,如何治理?
北京市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实践探索
  • (一)在“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上的探索
  • (二)在“谁来养老,如何养老?”上的探索
  • (三)在“谁来治理,如何治理”上的探索
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 (一)加快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 (二)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三)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四)加快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
  • (五)加快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六)加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 (七)加快老龄化社会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