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
出版时间: 2016年09月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加,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可能出现的多种经济社会问题引发广泛讨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预计到205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长到4.87亿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达35%。而伴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老年人口数量又要高于城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9928万人,是城镇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的1.3倍,在农村人口中所占比重为15.0%,比城镇高3.3个百分点。据预测,在2050年以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始终高于城镇。因此也有学者提出“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中心在农村”的观点(党俊武,2014)。与人口老龄化相伴随的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也是社会的关注焦点之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全局。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1996年底,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一共有56147万人,其中年龄为51~60周岁的有587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0.46%;年龄为61岁及以上的有391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97%。而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汇总,2006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00万人,其中51~60周岁的占农村劳动力的20.7%,60岁及以上的所占比例为25.0%。对比二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10年间我国农村老年劳动力增长迅速,这充分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不仅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同时也进入了高龄化阶段。北京市作为国家首都、北方最发达的城市以及主要人口流入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和特点兼具全国的普遍性和自身的特殊性,也代表了很多大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深具研究之必要。本报告将系统梳理北京市农村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及引发的问题,以及目前北京市在应对农村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方面所进行的探索性实践,并针对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