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本土导向

作者:
顾东辉
出版日期:
2009年4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9714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土导向是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战略,包括本土化和专业化两个方面。社会工作本土化,要求外来的专业社会工作的对象、主体、目标、伦理和技术等要素结合中国特性而进行适应变化;本土服务经验专业化,要求按照“专业”框架提升既有助人活动,从而帮助对象更加广泛,助人主体的权能更加专业,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得以兼顾,社会工作的伦理得到借鉴,较权威的助人技术逐步形成,助人模式更多地得到民众和国际社会的认可。依托实践智慧是中国社会工作实践本土导向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

社会工作实践本土导向

作者简介:

顾东辉: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机构管理、社会工作评估、福利政策、青少年服务。

文章目录
基本概念
  • 1.社会工作
  • 2.专业
  • 3.本土导向
·概念架构
·逻辑基础 假设演绎法
外来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 1.服务对象要呼应本土现实
  • 2.工作主体要适应本土特性
  • 3.工作目标要首先注重任务目标
  • 4.价值伦理要进行本土整合
  • 5.服务技术要适合本土场境
  • 6.服务整体要得到强力部门认可
本土服务经验的专业化
  • 1.服务对象适度多元
  • 2.工作主体稳步提升
  • 3.多元目标应予兼顾
  • 4.社工伦理必须借鉴
  • 5.服务技术专业且权威
  • 6.注重民众和国际社会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