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单位制与技能形成:师徒制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后的发展历程

作者:
王星
出版日期:
2014年11月
报告页数:
100页
报告字数:
79467字
所属图书:
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1062048,大部分企业师徒制基本上延续了民国时期的形态和轨迹。但在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单位制逐渐铺开后,师徒制也随之开始了变迁历程。众所周知,单位制是透视1949年后中国经济社会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11062049。但一直以来,学界多聚焦于单位制政治社会治理功能,而忽略了单位制内部各个制度间的互动关系。在笔者看来,单位制是一种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制度安排11062050。在这个“制度包”中,不同制度安排之间的互动会对单位制整体的运行和功能产生直接影响,比如单位组织的行政等级地位或经济能力会对其所属的单位社区治理产生直接的影响11062051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与现实背景,本章试图讨论单位制对师徒制变迁轨迹所产生的影响,具体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解构单位制整体概念,将单位制这一整合了多种制度安排的“制度包”分割为福利制度、劳动人事制度、技能形成制度、行政等级制度等,并深入分析这些制度安排与单位组织内师徒制之间的相关性;二是刻画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企业单位中师徒制的变迁轨迹,并分析变迁过程中不同角色主体的行动及其对师徒制社会主义改造演化轨迹的形塑作用。

关键词:

社会建构技能形成中国工厂师徒制

作者简介:

王星:博士,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中国社会学劳动与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劳工社会学、社会政策理论。曾受邀访问韩国釜山大学、日本成城大学,做过美国杜克大学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成果曾获得中国社会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第十二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

文章目录
第一节 作为“制度包”的单位体制
  • 作为资源分配机构的单位
  • 作为国家动员调控手段的单位
  • 作为文化现象的单位
  • 单位制的缘起与形成
  • 找回单位组织的生产属性
第二节 单位制铺垫过程中的师徒制多元面向
  • 作为技能形成手段的师徒制
  • 嵌入劳资关系中的师徒制
  • 作为失业救助手段的师徒制
第三节 重造工人的团结 师徒制社会主义改造前奏
  • 关系重构与分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造运动中的劳工实践
  • 重造工人的团结 师徒制所处关系生态的国家干预
第四节 师徒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技能形成控制 国家化与去市场化
  • 公私关系取代雇佣关系
  • 工人身份国家化
  • 单位福利主义
  • 作为“制度包”的单位制与师徒制技能形成的国家控制
第五节 单位制成型后的师徒制演化轨迹 跃进、多元及调适
  • 师徒制的规模跃进
  • 师徒制技能形成的模式多元化
  • 单位体制下师徒制技能形成过程中的矛盾
  • 国家介入与师徒制运行矛盾调适
  • 1950年代工潮中的学徒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