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农村社会转型呼唤农村社会管理理论创新

作者:
杨沛英
出版日期:
2012年10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2538字
所属图书: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为四大建设之一,同时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这凸显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所具有的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重要地位,也说明创新社会管理具有很强的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创新社会管理面对的领域既宽泛又深远,面临的问题既复杂又多样,但最具挑战意义的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我国有13.32亿人口,其中6.7亿人生活在乡村,1.8亿人生活在县城和建制镇。县镇和县级以下的乡村社会,既是中国社会最大的村落群体,又是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农村稳而天下幸”的古训。乡村社会不仅在数量上占中国社会的大多数,而且就其发展变化轨迹而言,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因此,认真研究和梳理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问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农村社会管理理论创新农村社会转型

作者简介:

杨沛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文章目录
农村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学分析
  • (一)农村基层组织架构变迁引起的社会转型
  • (二)农民由单位人(公社社员)向社会人转移与换位带来的社会管理对象的变化
  •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迁徙引起的社会管理任务的变化
农村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的目标定位
  • (一)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核心与目标定位
  • (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主要议题和任务
  • (三)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贵在与时俱进
农村社会管理理论创新综述
  • (一)有关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的理论评介
  • (二)农村社会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管理理论的甄别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维度和思路
  • 1.坚持以村民自治为特征的社区化管理模式,发育农村公民社会
  • 2.吸引村民广泛参与村中事务,增强社区成员互动与合作
  • 3.实行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推进村民联保和自治
  • 4.坚持用共同的发展愿景凝聚人心,将管理目标内化于心
  • 5.通过公平的支持规则和合理的投入机制,为农村公民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 6.坚持用群众的办法治理农村社会,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