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2009年黑地作为一种治理资源:变迁中的基层治理——基于鄂西南河村的个案分析

作者:
狄金华 钟涨宝
出版日期:
2014年7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字数:
17575字
所属图书:
美丽中国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以鄂西南河村的经验材料为基础,以河村黑地产生与演变为基点,展开了对乡村社会治理变迁的研究,分析了基层政府同乡村社会的互动,以此为基础探寻村庄社区内部的治理逻辑。研究结果表明,黑地的产生是科层制留给乡土社会实践空间、农户自我拓展生存资源以及村组干部平衡社区内部关系等多种因素形塑出来的结果。对于黑地的存在与分配,乡镇政权以默认的方式视而不见,其赋予村组干部行为的自主性,促使村组干部在缺乏其他软性的治理手段的情况下,将土地本身作为一种治理手段,黑地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被不断地再生产和分配。

关键词:

基层治理学术研究乡村社会黑地鄂西南

作者简介:

狄金华: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社会学博士。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暨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钟涨宝: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暨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文章目录
·探讨的问题 乡村社会的治理资源
·黑地 学术研究的“贫乏区”还是“处女地”?
·拓荒与瞒地 汇报的政治学与社区的经济学
占田与黑地 农民的生存术与乡村干部的治理术
  • (一)“越种越多的地”
  • (二)“越走越窄的机耕道”
  • (三)“越量越少的田”
黑地治理的变奏 意外后果及其治理
  • (一)“不一样的黑地不一样的税费”
  • (二)“揭盖子” 黑地的自查
  • (三)多米诺骨牌效应 从小组清查到全村清查
通过黑地的治理何以可能 制度结构与庇护主义
  • (一)国家权力渗透的有限性
  • (二)庇护政治下的互惠与交换
  • (三)村社伦理中的公平与道义
·通过黑地进行治理的观念基础 制度嬗变与公平观变迁
·通过黑地的治理何以可为 资源属性与治理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