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作为人类的共生性尺度,其目的是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更大的善)和避免社会的瘫痪与崩溃(抑制更大的恶),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利益和幸福。从其现实意义上说,道德是个体对社会的回馈,其作用是降低公共生存成本。道德信仰作为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基础,既是道德形成的前提性的精神基础,又是道德的终极向往,即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这里所说的道德信仰,是在解构“道德”与“信仰”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范畴,它可以帮助人们很好地解决道德行为动机与效果统一的问题。道德信仰源于实际生活又超越生活现实,是人们基于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的认识,以及道德理想与道德现象的张力的推动而产生的对道德(包括道德规范、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的笃信与崇敬。道德信仰作为道德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在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对既有道德现状的一种超越,是在生活实践中对善之理性的终极追求,它以“应当的应当”引领和把握“是的应当”,使道德的自律本性得以彰显和成为可能。道德信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要前提,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