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这样一种利益合作体系中,道德表现在人与人关系上是一种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表现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则是个人对社会的回馈,其目的是降低人类生存成本、提升社会和谐效度。当今社会,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异化和片面发展问题,避免人类陷入增长的极限、对抗的极限、施恶的极限,无论是借助科学名义还是依靠法律手段和市场机制,都需要为其设置道德信仰,在“我者”(自我或我们)与“他者”(社会、国家、自然、他人)之间形成共存、共济、共享、共荣、共利、共进的人生智慧。作为一种特殊规范,道德信仰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理解、把握我者与他者的关系,寻找社会发展和人类完善的理想境界,使我者懂得如何与他者和睦共处、和谐共生,这种理解、把握、寻找都不是通过逻辑论证,而是从自身经验中得出的我者与他者的道德评价。道德信仰的认识功能主要是发动良知,教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我者对他者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以及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道路。道德信仰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发现良心,通过舆论和习惯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从而提高青少年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道德信仰的调节功能主要是发挥良能,通过评价、命令、指导、示范、激励、沟通等方式来调节青少年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调节社会关系。家庭(教养)是青少年道德信仰生成的首要场所,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道德信仰生成的主要阵地,社会(教化)是青少年道德信仰生成的重要课堂,个人(修养)是青少年道德信仰生成的必要条件。青少年道德信仰生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综合发力、良性互动。青少年道德信仰生成的四个路径是有机统一、相互衔接的,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是总体一致的,但各有不同侧重和自身特点,能否有序衔接、相互促进、凝成合力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