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
作者:
景天魁
出版日期:
2017年10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字数:
19327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上、下册)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0.11-32
景天魁
摘要:
本文主要就“应该怎样认识、怎样对待、怎样探究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史”这一问题作出回答。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是以荀子“群学”为代表的本土社会学传统资源,群学的历史存在性是论证中国社会学起源和绵延的事实性根据。“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社会学(群学)”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所谓“学科标准”问题。“学科标准”不具有绝对性,荀子群学与西方社会学在内容上相“合”、“正同”,具有实质上的一致性。中国社会学立足于自己的历史基础,有助于实现崛起,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崛起。经过发掘、申义、辨识、梳理,形成概念体系,是确立中国社会学话语权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
群学
社会学史
学科标准
作者简介:
景天魁:
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报告
中国社会学的源流问题
启蒙与西学东渐:社会学的产生
社会进化:天演、变法、保群
现代化:改良与制度变迁
中国社会学的基础性概念
百家会泽,弦歌不辍——《魁阁时代》剧评
女性的再现:性别视角下社会学史的重构
可松动的共识:2022年社会学理论研究趋势
唯物史观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的“学院派”
文章目录
怎样认识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史
(一)关于群学的历史存在
(二)关于“学科标准”及其前提性假设
怎样对待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史
(一)立足于自己的历史基础,才能遵照学术积累规律,使中国社会学具备实现中西会通的必要条件
(二)立足于自己的历史基础,才能明确中国社会学的基因和特色
(三)立足于自己的历史基础,有利于形成和彰显中国社会学的独特优势
·
怎样探寻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