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慈善进步指数

作者:
王振耀 高华俊 柳永法
出版日期:
2016年12月
报告页数:
41页
报告字数:
33962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政策进步指数报告(2016)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并向现代化转型的五年。中国慈善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慈善法》的落实和慈善法律体系的完善、组织的专业化、慈善事业对经济社会贡献力的挖掘,以及社会公众慈善参与意识的提升等,是慈善事业未来健康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中国慈善进步指数指标体系以及省份排名及其特点等方面概述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慈善事业社会参与慈善法律政策慈善进步指数

作者简介:

王振耀:男,生于1954年,河南省鲁山县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原司长,博士、教授。致力于公益慈善、儿童福利和养老服务研究。联合发起“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项目”,参与筹建中国农村直接选举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四级响应体系,在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首创“一省帮一重灾县”对口支援模式,参与了孤儿津贴、老年人高龄津贴等多项国家基本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工作。198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1999-2000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获行政管理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著有《迈向法治型选举的历史逻辑》、《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村民自治前沿》、《善经济论纲》《重建现代儿童福利制度: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4)》等。主要从事公益与慈善、社会保障政策与实务、应急管理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的研究。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杰出人物”。

高华俊: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1982年-1987年攻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至1990年攻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硕士学位。2005年至2009年攻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学位。曾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社会救济处处长、最低生活保障司城市处处长、社会救助司农村处处长等职。研究领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发表过《农村社会救助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进路》《2006-2010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发展报告》等多篇论文。

柳永法: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政策研究专员

文章目录
中国慈善发展形势与挑战
  • (一)中国慈善事业迎来现代大发展
  • (二)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基础待加固
·中国慈善进步指数指标体系
2012~2014年中国慈善进步指数省份排名
  • (一)2012~2014年中国慈善进步指数省份排名
  • (二)2012年中国慈善进步指数省份排名
  • (三)2013年中国慈善进步指数省份排名
  • (四)2014年中国慈善进步指数省份排名
2012~2014年中国慈善进步指数省份排名特点
  • (一)东部地区慈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 (二)指数省份排名整体稳定,部分省份变动较大
  • (三)地方经济水平影响慈善发展,但非绝对因素
中国慈善进步指数单项三级指标突出省份
  • (一)社会组织引领慈善发展,东部地区规模与速度突出
  • (二)东部社会组织收入占优,西部社会组织就业贡献大
  • (三)广东捐赠突出,贵州、重庆志愿服务活跃
  • (四)苏、沪、浙、粤等省份慈善发展均衡
省级慈善政策创新度省份排名与特点
  • (一)省级慈善政策创新度排名
  • (二)省级慈善政策创新特点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趋势
  • (一)慈善事业将持续健康发展
  • (二)地方慈善政策竞相创制
  • (三)慈善组织将持续增长
  • (四)慈善对经济社会贡献日益凸显
  • (五)信息公开与监管将促进阳光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