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社会领域的组织合作:从偶发事件到常态机制

作者:
高丙中
出版日期:
2016年12月
报告页数:
42页
报告字数:
34848字
所属图书:
社会领域的公民互信与组织构成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社团合作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偶然的情境性合作;另一种是常态的机制性合作。在情境性合作的情况下,各组织之间的合作是对情境的即时反应所产生的状态,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通常表现为在遇到某一共同关注的议题之后,由一个或多个社团发起,在征得其他社团机构授权同意的情况下,以多家社团联名的形式向社会传递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并协同行动的事件。我们将以怒江反坝事件为例来说明。机制性合作模式是由非公募基金会的专门定位所开创的,具有明确的“社会”服务定位的非公募基金会为某些领域的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合作提供可持续的支持,由此造成大量社会组织以丰富多彩的创意提供社会服务,在扶贫、环保、公平教育、公民维权等诸多社会事务中维护社会公正,改善人民福祉,从而捍卫社会作为一个自主领域的价值并提供组织与资源的保障。我们将以南都公益基金会和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的案例来讨论。
关键词:

社会组织公益基金会组织合作社团合作

作者简介: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主任、博士生导师;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管委会委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社会组织、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学术代表作有《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主编“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走进世界·海外民族志大系”、“未名社科·媒介与社会丛书”、“写文化丛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和《中国人类学的定位与规范》。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怒江“反坝” 一次全国性社会组织合作事件
  • 社团合作的缘起 作为环保对象的怒江
  • 社团合作的开始 各环保组织的反坝行动
  • 社团合作的深入 共同发出声音和行动
  • 社团合作的成果 怒江保卫战的阶段性胜利
第二节 作为支持性组织的南都公益基金会
  • 南都公益基金会的组织、历程与项目
  • 南都公益基金会参与对社会领域的双重形塑
第三节 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的社会内生合作
  • 慈善事业的转型 从企业责任到公益的组织化
  • 促成社会领域的内生合作
  • 社会合作的实例 铜关生态博物馆与“为村”项目
  • 网络技术下的公民互信与社会组织合作
第四节 社团合作对社会领域发展的意义
  • 社团合作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 社团合作加强社会领域自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