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转型期乡村社会面子的三层结构

作者:
陈柏峰
出版日期:
2019年2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1794字
所属图书:
半熟人社会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面子”是中国人一种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19世纪末,传教士明恩溥将其作为中国人性格的重大特征,“面子”由此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许多作家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如鲁迅、林语堂等;西方社会学家也对中国人的“面子”现象产生了兴趣,开始思考“面子”对中国人价值和行为的影响,如韦伯、帕森斯等。尽管如此,对“面子”的系统性思考主要是由本土社会心理学学者进行的。最先对“面子”一词做出诠释的是胡先缙,她具体而仔细地区分了“脸”和“面子”,并考察了它们的起源;何友晖则主要通过说明“面子”不是什么,澄清并区别了“面子”概念与其他容易混淆的概念;金耀基则继续了胡先缙的讨论,从方言及其具体意义的角度考察了“面子”概念;陈之昭和黄光国等则从个人行为和心理层次角度着手进行探讨……70395512

关键词:

转型期乡村社会面子三层结构

作者简介:

陈柏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在《法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有《乡村江湖》等著作。

文章目录
·作为村民“权利”与“义务”关系的“面子”
·作为村民社区地位的“面子”
·作为村庄社区自身地位的“面子”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