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我国转型期乡村社会人情的功能异化

作者:
陈柏峰
出版日期:
2019年2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4818字
所属图书:
半熟人社会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人情”有着非常广泛的内涵。在关系层次上,它是指人际交往中的“给予”与“亏欠”。在这种“给予”与“亏欠”机制的作用下,村庄熟人社会被整合成了对内纷争较少、对外团结一致的亲密社群。70395538这种“给予”与“亏欠”机制主要体现在中国农村广泛存在的“行人情”上。“行人情”的场合可以分为两类:“仪式性人情”和“日常性人情”。70395539前者是指仪式性场合的表达性馈赠,后者则是指非仪式性场合的表达性馈赠。这里的“表达性”与“工具性”相对,指人情具有感情表达的性质,受长期互惠机制的约束,而并非达到某一功利目的的手段。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剧烈的变迁,开始摆脱土地束缚的农民,其生活面向日益城市化,人际关系日益理性化。因此,“行人情”也发生了种种变化,主要表现为“日常性人情”大幅度减少,70395540“仪式性人情”则发生了种种异化。

目前对人情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本土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两个领域。以黄光国、翟学伟等为代表的本土社会心理学家,侧重于从文化意义上理解人情、关系、面子等,进而探究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逻辑和心理特征。70395541以阎云翔、杨美惠等为代表的人类学家,沿着莫斯所开创的路子,从“礼物”的社会整合意义出发展开研究。在莫斯看来,互惠是礼物流动的灵魂,礼物的“物”性和“灵”性构成了社会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70395542阎云翔、杨美惠等人类学家沿着这一方向,开创了中国的人情研究传统,探讨了人情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70395543这些研究对其他学者有着重要启发,构成了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然而,本土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较多地从个体之间的关系上来讨论,尤其是个体之间的利益交换关系,一些研究甚至局限于语词和个体生活体验,较为缺乏社会实证,对社会变迁关注不够。人类学方向的研究关注了社会变迁,但其经验研究容易局限于个案村庄,调研范围有限,未能意识到中国的区域性差异。近来,已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农村人情现象发生的各种变化。70395544笔者所在的研究机构,几年前即开始关注面子、人情等本土社会现象,并将其与转型期农村社会性质和乡村治理联系起来,关注了本土社会现象的区域差异,如今已有一批成果发表。70395545本书将在这一研究传统下继续深入展开研究。文章将以江汉平原的调研材料为基础,讨论农村“仪式性人情”的功能异化。2005年以来,笔者多次到江汉平原农村调研,如沙洋、洪湖、京山、江陵等县市农村,通过深度访谈获得了相关材料。在人情现象上,这些农村地区有着很大的共性。

关键词:

转型期乡村社会人情功能异化

作者简介:

陈柏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在《法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有《乡村江湖》等著作。

文章目录
·人情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
·财富聚敛:人情的经济功能异化
·财富聚敛与人情的社会功能弱化
·人情功能异化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