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正义动机研究的测量偏差问题:关于中国人世道正义观(公正世界信念)的元分析

作者:
吴胜涛 潘小佳 王平 加百利·诺德曼 李会杰
出版日期:
2016年12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字数:
21205字
所属图书: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1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早期关于正义动机的研究多以西方、受良好教育、工业化、富有、民主社会(western,educated,industrialized,rich,and democratic,WEIRD)的被试(特别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大学生群体)为样本,并以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作为文化区分的理论基础,发现西方人表达个人正义动机多从独立的自我参照视角出发,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美好世界;而中国人表达正义动机却从互依或他人参照视角出发,认为社会整体是一个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和谐世界。近年来,主流学者开始意识到这样的研究存在重大的取样偏差或自我偏差、情境偏差,其揭示的人类行为特征(WEIRD)也是奇怪的。本文利用元分析技术,对36个中国样本(N=8396)的个人世道正义观(自我参照)与一般世道正义观(他人参照)的相关系数和均值差进行效果值检验。结果发现,个人世道正义观与一般世道正义观之间存在强正相关(r=0.64,Fisher’s Z=0.75),平均数差异显著,但效果值很小(d=0.20);进一步的调节变量分析发现,只有在非学生样本、弱势情境下(如生活逆境),被试的个人世道正义观得分才显著低于一般世道正义观,即认为“自己委屈、他人应得”。总之,中国人的正义动机呈现低自我参照、高情境区分的特点,并非“独立”或“互依”就能简单概括的。

关键词:

正义动机中国人世道正义观个人世道正义观一般世道正义观测量偏差

作者简介:

吴胜涛: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通信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michaelstwu@xmu.edu.cn

潘小佳: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

王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加百利·诺德曼:马堡大学心理系,博士后。

李会杰: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章目录
前言
  • (一)取样偏差
  • (二)自我偏差与情境偏差
  • (三)研究问题与假设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搜集
  • (二)变量编码
  • (三)效应量计算
研究结果
  • (一)个人世道正义观与一般世道正义观的相关结果
  • (二)个人世道正义观与一般世道正义观的标准平均差结果
·结论与讨论